首页 行业

50万、500万还是上不封顶?交大2030计划开放申报,为更多青年科学家提供第一桶金

发布时间:2023-06-20 11:27:23来源:文汇报

“用自己的思想打动评委,收获科研资助的第一桶金。”上海交通大学“交大2030”计划二期今天(20日)上午正式向全校青年教师开放。


【资料图】

这一于2022年5月启动的科研资助计划首批资助了6个B类项目和16个C类项目,今年的资助项目A类项目资助仍然不设上限,B类项目500万元人民币资助2到4年,C类项目一年50万元,不设考评,结项仅以展示的方式,并可以升级资助。

用上海交大副校长朱新远教授的话来说:“项目支持的是思想,不支持现成的成果和跟随性的研究。某个项目如果不具备颠覆性和原创性,即便在CNS上发表再多文章,也不会获得资助。我们需要的是,用颠覆性的思想打动专家。”

A类项目资助上不封顶,C类项目50万一年期不设考评

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这是当下高校科研的三种主要模式。但是,在上海交大相关负责人看来,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目前我们仍然缺少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且对解决国家“卡脖子” 技术难题贡献不够。

目前,科学研究领域有80%成果来自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尤其是年轻科学家,他们是原创性科研思想的主要来源。

上海交大科研院相关负责人称,研究院曾经组织团队对过去几十年中所有诺奖获得者的学术生涯进行过分析,发现大多数获奖者的原创科研成果都是28岁到38岁之间接受过科研训练后产生的。

2030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说,面对当前的科技发展瓶颈,学校希望有十年以上持续的、中长期的支持给到符合学校未来发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的科技重点领域及研究方向,充分激发交大人勇攀高峰、攻坚克难、开创未来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并且在“十五五”期间推动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若干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这也是“交大2030”计划这一名字的由来。

学校于2022年5月启动“交大2030”计划,计划关注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研究项目分三类开展支持。

A类项目为学校自主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战略科学家及科技领军人才,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发展,由学校统筹安排,合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经学校认定并有专项经费支持的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平台和重大项目。

B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瞄准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倡导“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核心技术需求,解决国家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重点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C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青年探索基金,开展前沿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研究,旨在激发思想火花,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攀登科技高峰、勇闯无人区,为培育学术创新思想提供种子基金。目前学校已完成首批项目B类6项、C类16项的立项工作。

鼓励十年磨一剑,也鼓励青年科学家更多自由探索

在今天的项目宣讲会上,首批获得资助的生命学院特聘教授许平、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博翔、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湍都展示了他们的课题研究进展,并向在场的青年教师们发出了征集: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加入课题组。

这三位教师分别获得了首批B类、C类资助。其中刘湍是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是从事可编程的液晶软体机器人研究。他坦言:“很多青年教师是跟着导师从硕士、博士再进入到独立研究阶段,好处是一路走来有科研的连贯性,积累下了研究基础,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非常强调研究的基础。但是一直沿着前人的路走,有很难有原创性。2030计划为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化解了这一矛盾。”

刘湍研究的液晶软体机器人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在不同温度的变化下,展示不同的长度变化。他在前10年研究中一直从事材料研究,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材料的化学与物理特性有了很深的理解,而他的兴趣是机器人研究。他说:“研究液晶软体机器人的是一直的梦想,入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后,如果没有2030计划,我可能会放弃我的梦想,找一个学院的需要与我自己的研究领域结合的切入点。2030计划虽然只资助了50万元,但是我的研究已经从梦想进展到有了初步进展,也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加入我们一起研究。”

许平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负碳制造获得的是B类500万的资助。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既能降解塑料,又能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能可循环使用材料的一石三鸟的途径。他说:“这一发现需要调集不同领域的老师共同参与,而我本身原本也只是从事生物学研究,这类非常规研究计划很难得到资助,但是我觉得非做不可,原本我想也许可以‘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经费做,但是2030计划让我可以快速地推进研究进程。”

除了这类来自青年科学家“启思妙想”的研究项目,“交大计划2030”同样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科研项目。

上海交大牵头的PandaX合作组在深度分析新一代PandaX-4T液氙探测实验数据后,对暗物质可能具有的电磁性质给出了国际最好的测量结果。该成果以“从氙反冲数据得出的暗物质的亮度极限”为题,于2023年5月17日《自然》期刊上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暗物质探测研究作为“交大2030”计划认定的A类项目,完成两代暗物质探测实验,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团队聚焦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十年磨一剑,追求真理、集智攻关的精神正是“交大2030”计划探索科学“未至之境”的最佳写照。

经费灵活,不让科学家为钱发愁

据介绍,“交大2030”计划由中央科研基本业务费即“双一流”重点建设经费统筹资助,其经费来源和拨付方式体现出充分的多元性及灵活性。

以计划B类物理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类首批立项项目《天语先导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为例,李政道研究所冯发波副教授在预算编制中设备采购占100%,考虑到项目特殊性,经专家论证,项目立项后经费一次拨付到位。基于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对资源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学校还为其争取到政府贴息贷款等的多元支持。

为强化科学问题的支持,弱化指标性评价,推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交大2030”计划C类项目的遴选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且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严格考核要求,充分体现的对青年人才和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项目的支持。2022年,C类项目收到全校范围的427份申请,学校这一创新举措充分燃起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情与信念。

C类项目获得者申涛出生于1991年, 2022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目前主要围绕惰性键的选择性活化与重组,绿色合成化学展开研究。申涛谈到,计划在课题组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雪中送炭”,作为受益于学校“铺路子”举措的一线青年科研人员,他大胆探索无人区,项目进展顺利,相关工作成果已在Nature上成功发表。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陈卫星副教授致力于高精度测量控制运动补偿方法和久受国外垄断的波浪模拟和补偿缩比样机研制,在及时获得C类项目资助后,联合了来自校内机、电、船三个学院的青年科学家,并与具备工程实施和产业优势的中船集团704研究所合作。他谈道,学校的肯定和鼓励使他能真正放开手脚,沉下心、下决心、有信心实施原创性探索型的研究。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交大2030”,学校还有“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这是学校推动制度改革创新,开展自主科研布局的积极探索。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自由先导研究计划,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

作为“特区计划”的首批试点,上海交大以“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布局方向,遴选出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2岁,平均年龄不过37岁。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基于科研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自主支持模式,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和特殊人才自由探索、勇于攻关,宽容失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落实科研自主权推进放管服,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作者: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题图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more